人民艺术家网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吉林 辽宁 江苏 山东 安徽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江西 陕西 山西 黑龙江
四川 青海 海南 广东 贵州 浙江 福建 台湾 甘肃 云南 宁夏 新疆 西藏 广西 香港 澳门 内蒙古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艺苑百家 >> 综合 >> 内容

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出谋划策

  核心提示: ——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创新论坛侧记 本报记者 赖 睿日前,以“中国艺术形象的世界展现”为主题的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创新论坛在广东深圳举办。本次论坛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

——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创新论坛侧记


本报记者 赖 睿


日前,以“中国艺术形象的世界展现”为主题的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创新论坛在广东深圳举办。本次论坛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与广东省文联共同主办,来自海峡两岸暨港澳以及海外的艺术家、专家、学者汇聚一堂,聚焦人文湾区建设,共话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创作新动向、新思考、新成就,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出谋划策。

视角指向海洋

文学艺术与地域关系密切。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地方语言,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文学艺术。粤港澳大湾区在近代以来开埠较早,有着岭南文化的传统。改革开放以来,大湾区不仅积聚了强大的经济实力,也培养了生机勃勃的文化土壤,多元文化在这里相遇,呈现出丰富的文艺面貌,迸发出创新活力。

本届论坛发布了优秀文艺创新案例,包括舞剧《咏春》创演、南风艺术部落、广州文艺市民空间“大师下午茶”活动、观澜版画基地传承与创新、全球微粤曲大赛等8个项目入选。

舞剧《咏春》自去年12月首演以来,已经巡演近百场。9月底,该剧首次走出国门,在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连演4场,叫好又叫座。“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咏春》着眼于传承创新与现代艺术表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时代风采相结合,活化‘咏春拳’和‘香云纱’两项非遗项目,通过舞台的精美叙事和细节体现,多角度呈现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凸显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在同宗同源、民俗相近的海外华人中引发共鸣。”深圳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梁宇说。

从默默无闻的古村落,到蜚声中外的国际版画原创产业基地,观澜版画基地10余年立足客家古村落,探索出一条古村落保护与文化发展相融合的创新之路。深圳市龙华区中国·观澜版画原创产业基地副主任赵家春说:“我们为客家古民居注入了崭新的内容和国际化元素,让它在当代更好地发展,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全球微粤曲大赛则是在融媒体技术赋能下,将优秀传统文化播撒到世界各地的华人中。大赛推出了融合传统粤曲与流行音乐,题材新颖、构思巧妙的“微粤曲”,让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的心中生根发芽。

“过去的岭南文化是以山为界,是陆地的视角;如今的大湾区地理视角是指向海洋的。现在,我们需要站在海洋的视角,来审视大湾区文化的存在与未来。”中国文艺评论(暨南大学)基地主任蒋述卓说,大湾区文艺应形成自己的美学风格和美学特质,推动更多具有大湾区气派的文艺作品走向海外。

走向市场 走向世界

在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看来,文学艺术以独特的形式表现、阐发、传达、凝聚人类的共同价值。“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等理念在中国世代相传。”冯双白认为,文明交流互鉴应成为当代文艺创作所秉持的共同追求。

一直以来,影视作品是海外观众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比如电影《流浪地球2》在海外40个国家和地区上映,观看人次超过8000万。电视剧《山海情》被译制为马来语、哈萨克语、法语、西班牙语等20多个语种,在北美、东南亚、阿拉伯、非洲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引发广泛共鸣。

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目前已在多个海外市场上映。《封神三部曲》电影编剧冉平说:“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要找好题材,更重要的是叙事策略的选择和应用。熟悉掌握类型叙事,有时是决定电影产品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关键。”他认为,未来,大众的观片量可能会大于阅读量,而中国古典文艺作品从文字到视觉形象的转变,不再只是依赖技术,还将面临当代性、国际性重新阐述的挑战。“眼下我们要做的就是背靠传统,立足当下,面对青年,放眼世界。”冉平说。

近年来,以网络文学、手游、纪录片等为代表的中国文艺作品,在海外收获众多粉丝。新疆喀什地区文联主席于智军说,这些在海外广受欢迎的作品,都做到了“中外融通”。比如国产游戏“原神”,不仅有突出的中国元素,也有中外文明的融通,唤起了不同受众的共鸣。“我们要从小切口反映大主题,以小故事折射大时代,结合国际视角和人类共同精神价值,创造出具有创新精神和智慧内涵的文艺作品,和其他文化互学互鉴,寻找共同点,弥合差异性。”他说。

融入全球化传播

香港演艺学院戏曲学院院长刘国瑛从小在海外长大,其父亲刘月峰是20世纪60年代有名的粤剧小生。在父亲影响下,刘国瑛从小在海外粤剧社学习中文,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如今,他已经在香港多年从事教育和粤剧艺术表演工作。“我们曾带着很多学生到海外交流,走进美国纽约的华人社区等。我们希望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艺术和文化,提高华人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刘国瑛说。他从个人的海外成长经历出发,认为现在还需要加强海外中华文化艺术基地的发展,“海外有很多民间艺术团队在教授书法、粤剧等,我们可以和海外民间团体加强合作,搭建交流的平台。”

数字化时代为中国艺术“走出去”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中国艺术家和机构有了更多机会与全球观众进行互动交流,使全球化传播成为可能。

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周建新认为,数字化对中国文化出口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路径。“数字化能够将文化优势和科技优势结合起来。特别是当下正在着力发展的数字文化产业,它本身就既有文化属性,又有技术属性。在技术属性的包裹之下,文化属性的传播方式更加有力。”他以短视频为例,认为短视频强调视觉效果,弱化语言表达,因此更容易跨越语言障碍,实现广泛传播。

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宁强看来,数字化时代传播主体的个人化和个性化,带来了全民传播活力和多样性。“我们可以看到像李子柒这样的个人传播者,通过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吸引了大量的关注和粉丝。这种个人化的传播方式使得中国艺术更有灵活性和创造力,进一步激发了全民参与的热情。”

面对数字化时代的机遇,与会人士认为,应当注重平台建设,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用文艺作品搭建沟通的桥梁。

                                

                                                          (编辑 张霞)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 欢迎投稿 | 会员搜索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主管:文旅部·中乡会扶贫委
  • 人民艺术家网 www.rmysjw.org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 2024 www.rmysj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41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