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心
近日,一张“一个厕所五个管理人员,一个保洁员”的公示照片在网络引发轩然大波。在这看似荒谬的人员配置背后,实则暴露了当下社会中一种不容忽视的岗位设置怪象:底层人员出力最多却收益最少,而大量管理岗位空占指标、人浮于事 ,类似的不合理现象在不少单位、机构甚至政府部门中都有迹可循。
先回顾这一事件,在公示中,保洁员一人承担厕所清洁的实际工作,而围绕着这一小小空间,却设置了主任、副主任、督导、巡视员和后勤管理员等五个管理岗位。这让人不禁发问:一个厕所需要如此庞大的管理团队吗?如此安排,不仅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也让基层劳动者的付出与回报严重失衡。
类似的情况在其他领域屡见不鲜。比如一些政府部门,科室内部领导职数众多,“官多兵少”现象突出。在一项普通工作任务下达时,往往是几个领导层层传达、反复批示,真正做事的基层科员却寥寥无几。就拿某地区的行政审批部门来说,为了完成一个项目的审批,从科员提交资料开始,要经过科长、副科长、分管副处长、处长等多层领导的签字审核,流程繁琐冗长,极大地降低了行政效率,也耗费了大量的行政资源 。
在一些国有企业中,这种现象同样存在。曾经曝光过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的后勤部门,负责企业日常后勤保障工作,实际从事后勤服务的工人数量远低于管理人员。采购办公用品、食堂管理等事务,都需要经过多层领导的审批决策,而真正干活的工人却要承受巨大的工作压力,不仅要完成本职工作,还要应对来自各级领导的检查和要求。这种不合理的岗位设置,导致企业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员工工作积极性受挫。
深究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思想观念的偏差首当其冲。在一些单位,过于强调管理的权威性,认为管理人员越多,管理就越到位,忽视了实际工作成效和基层人员的作用。机构设置缺乏科学规划也是重要因素。在编制扩充时,未能充分考虑实际工作需求,盲目增设管理岗位,造成管理岗位泛滥。此外,部分单位将管理岗位作为一种福利或奖励机制,安置一些关系人员,进一步加剧了岗位设置的不合理。
这种不合理的岗位设置危害极大。从资源利用角度看,大量资金被用于支付不必要的管理人员工资和福利,造成公共资源和企业资金的浪费,本可用于改善基层工作条件、提高基层人员待遇的资金被无端消耗。对工作效率而言,繁琐的管理流程和过多的领导层级,使得信息传递不畅,决策缓慢,基层人员在执行任务时受到过多掣肘,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从社会公平角度出发,底层人员辛勤付出却得不到相应回报,而部分管理人员不劳而获,加剧了社会不公平感,打击了劳动者的积极性,破坏了社会的价值导向。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当务之急是要转变观念,树立以实干为导向的管理理念,重视基层人员的贡献,将工作重心放在实际工作成果上。在机构设置方面,应进行全面的岗位评估,根据实际工作需求科学合理地设置岗位和编制,精简不必要的管理岗位,让人力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加强监督管理也必不可少,建立严格的岗位监督机制,防止违规增设岗位和人员,确保岗位设置的公平公正。
“一厕五管”事件不应只是网络上的一时热点,而应成为推动全社会反思岗位设置合理性的契机。只有正视并解决这一问题,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岗位都能发挥应有的价值,让社会在公平、高效的轨道上稳健前行。
(编辑 初凌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