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科汝
最近,山东省沂南县南村社区因免费为适龄青年分房,受到广泛关注。自2009年起,只要是本村居民,年满22周岁,不论男女都能免费获得一套100平方米的楼房。截至今年5月,已举办11批分房仪式,累计送出218套房。
除了免费分房,南村的民生福利还有很多。村里60岁以上老人,每年每人发放7000元生活补贴,其他居民发放4000元分红;逢年过节时,村里都发放花生油、面粉等福利,还会免费为老年人健康查体;村里投资数百万元改造社区道路、新建停车位、充电桩、开通了燃气和集中供暖。十多年来,南村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达3亿元。
公开报道显示,2005年以前,南村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城郊村,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收入水平较低。彼时,南村人均收入不足千元,村集体负债累累。2005年,退役军人、民营企业家李凤德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带领村民成立山东广汇集团,通过建设沿街商铺、发展红色旅游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如今,该村固定资产超20亿元,集体收入超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9万元,远高于山东省农村平均水平。
在很多地方,年轻人不愿留在农村,老龄化严重,村子发展缺乏活力。而在南村,仅靠免费分房这一项,就足够让很多年轻人心动。事实上,除了分房,当地完善的民生福利,也让村民的生活有了兜底保障,生活品质大幅提升。据报道,政策实施后,南村青年返乡率达68%,远超全国农村23%的平均水平。大量年轻人回流,也为当地发展注入新活力,形成“产业造血 - 福利反哺 - 人才回流”的闭环。
从负债村到固定资产超20亿元,从人均收入不足千元到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9万元,南村的发展,正是中国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不同的发展路径,也出现了不少发展得不错的乡村。
比如,同属山东的兰陵县代村,曾是出了名的穷村、乱村,村集体负债近400万元。2004年,王传喜担任代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如今代村已经成为富裕的新农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连续多年超过1.6亿元,固定资产达30亿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6万元。
这些发展得好的村子,固然资源禀赋不同,发展路径也不尽相同,但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它们都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党组织,有一个好的带头人。李凤德、王传喜都是退役军人,他们回到村里后,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村子发展出谋划策、拼搏实干。
此外,它们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南村依托当地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旅游基地,带动民宿、餐饮等相关产业发展;代村则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同时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了国家4A级景区。这些村子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也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村子在发展过程中,都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无论是免费分房、发放生活补贴,还是改造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都是为了让村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只有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他们才会更加支持村子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当然,每个村子的情况不同,不能简单复制南村或其他村子的发展模式,但它们的成功经验,却值得各地学习借鉴。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各地应立足实际,找准定位,挖掘自身优势,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同时,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培养选拔优秀的带头人,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共同推动乡村振兴。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相信只要各地真抓实干,久久为功,就一定能答好乡村振兴这张时代考卷,让更多的乡村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家园。
(编辑 王俪)